发布日期:2025-09-28 12:40:11 点击次数: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教材,还装着一把保养良好的花剑,这位年轻人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法学院的新星。
费若秋的故事始于巴黎,2018年至2023年间,这位年轻选手在法国击剑圈内小有名气,曾多次代表当地俱乐部参加欧洲巡回赛,然而就在运动生涯上升期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暂停职业训练,申请赴美攻读法学学位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离开剑道,"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表示,"其实这不是离开,而是拓展,击剑教会我的专注力、战略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,在法律领域同样宝贵。"
今年25岁的费若秋现在同时保持着两个身份:哥大法学院一年级学生和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助理教练,这种双重角色让他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——早晨6点起床训练,上午至下午上课,晚上则交替进行自习和教练工作。
从法国到美国,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,费若秋经历了多重文化适应过程。
"法国的击剑训练更加传统,强调技术和形式的完美,"他解释道,"而美国 approach 更加综合,注重体能和战术创新,这种差异最初让我困惑,但现在我看到了两种体系的优势。"
语言是另一个挑战,尽管费若秋能说流利的法语和英语,但法律专业的术语还是让他花了大量时间适应。"第一个学期,我每天都要多花两小时预习案例,确保自己能跟上课堂讨论。"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威廉姆斯对费若秋的评价很高:"费若秋带来了欧洲击剑的宝贵视角,他不仅帮助我们的队员改进技术,还充当了文化桥梁的角色,他的经历证明现代运动员可以追求体育与学业的双重卓越。"
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学业和击剑时,费若秋展示了他手机上的时间管理应用,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布着不同颜色的区块。
"我把每一小时都规划好了,"他笑着说,"这可能听起来有些极端,但这是职业运动员生涯教给我的,在高端竞争中,边际收益来自对细节的极致关注。"
他的日常安排包括:
"最重要的是保持一致性,"费若秋补充道,"即使某天感觉不在状态,我也会完成最低限度的训练和学习任务。"
费若秋发现了法学研究与击剑训练之间的有趣相似点。"两者都关乎解读对手的意图,"他分析道,"在法庭上,你通过案例和法律条文预测对方的论点;在剑道上,你通过观察对手的姿势和习惯动作预判他们的攻击路线。"
"这两种活动都需要极强的纪律性和快速学习能力,在法律辩论中,你必须在压力下迅速组织思路,就像在比赛中瞬间做出战术决策一样。"
哥大法学院教授伊丽莎白·沃伦表示:"费若秋同学带来了独特的视角,他经常用体育类比来解释法律概念,这让课堂讨论更加生动,他的经历体现了我们追求的跨学科思维。"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打算在完成法学学位后,参加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,同时保持与击剑世界的联系。
"我希望能够专攻体育法,特别是国际运动员权益保护领域,"他透露,"亲身经历让我理解运动员面临的法律挑战,从合同纠纷到国籍问题。"
他也没有放弃重返赛场的可能性。"我仍然每天训练,只是强度调整了,也许某天我会尝试参加一些业余比赛,保持与这项运动的直接联系。"
费若秋还积极参与中美法交流项目,帮助中国运动员理解国际体育系统的法律框架。"许多中国选手有巨大的潜力,但缺乏对国际体育法律环境的了解,我希望能够充当桥梁角色。"
对于同样考虑学业与运动双轨发展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提出了务实建议:"要诚实评估自己的优先事项,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单一道路,但双轨发展需要极大的付出。"
"尽早培养时间管理技能,中学阶段就要学会平衡训练和学习。"
"最重要的是,保持开放心态,体育技能可以转化为其他领域的优势,关键是找到连接点。"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传统的运动员叙事,展示了一种更加综合的成功模式,在专业化日益极致的时代,他选择了跨界的道路,证明不同领域的技能可以相互强化而非相互排斥。
随着采访结束,费若秋收拾背包准备前往下一个日程——今晚他既要完成一份法律论文大纲,还要指导击剑队的新生训练,在哥大古老的建筑间,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他的独特旅程,在剑道与课堂之间寻找着平衡与卓越。